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心理新闻 >  拖延、害怕犯错、期望过高……可能是过度的完美主义

心理新闻

拖延、害怕犯错、期望过高……可能是过度的完美主义

字号:
作者:天天心理网     来源:成功之道     点击数:5067      
  訾(zi)非,北京大学心理系博士后,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格心理学、审美心理学与表达性心理治疗,在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做出了长期的努力,探索建立了针对完美主义和强迫性人格的感受分析咨询模式。

 追求完美是人类的天性,人们总是希望能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希望自己的生活或者工作不断有所进展,达到自己所向往的水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不少人给自己定的标准或目标是不切实际、难以企及的,从而导致烦恼、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困扰。心理学家们把这种现象定义为“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亦称“神经质完美主义”或“不健康的完美主义”)。

 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行为和思维习惯:首先,这种完美主义者比较害怕失败和犯错误。如果他(她)做事时出现了一个很小的错误,或者做得不如别人好,会夸张地认为整个事情都完全错了,或者失败了。其次,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往往会犹豫不决,拖延惰怠;做完一件事之后,又会反复检查,生怕还有什么疏漏和错误没有改正。再次,这种完美主义者做事特别关注细节,要求精确,因而特别谨小慎微,经常“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后,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总是期望事事顺遂,不出意外,过分遵从程序和计划,行为有程式化的倾向,不敢进行新的尝试,变通的能力差。

 由于以上的行为和思维习惯,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做事往往缺乏效率;因为过度地追求精确、计划、完整和顺利使他们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花在并不重要的地方,或者浪费在等待和犹豫之中。美国心理学家彭斯曾对推销员进行研究,发现这种完美主义者的业绩低于平均水平,收入也相对较低。许多心理学研究报告指出,除了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的完美主义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例如较低的自尊、较高的自卑感和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强迫等等。

 功能障碍型的完美主义者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现自杀念头,更有可能在社交场合感到羞怯和焦虑,更容易产生不必要的羞耻感,更有可能罹患进食障碍等心身疾病。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往往对别人的行为也有不切实际的完美要求,或者认为别人对自己有苛刻的要求并感到有很大的压力,他们的人际关系,包括工作关系、朋友关系和亲密关系等都容易出现问题。

 据研究,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的形成同个人的早期经历有关。父母对子女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和控制,父母因子女所作所为的不完美而对其进行严厉的惩罚,都会促使子女发展成为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许多父母希望子女按照自己想象的方式发展,对子女进行简单化的干涉和规训,在子女内心形成一种潜意识:如果我满足父母的要求,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应该遭到惩罚或谴责。也有不少父母给子女设定了一些他们自己也未必能达到的标准,要求子女无条件地执行,久而久之,孩子缺乏为自己设定恰当的目标的能力,往往是目标极高,而行动上却犹豫不决。

 教育环境、媒体、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对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相对于教师,学生是弱势群体,当教师对学生提出苛刻的要求,学生往往缺乏抗争的意识和能力,有的学生就可能采取过度追求完美的方式赢得老师的赞许或避免被批评。电视、电影等媒体,向人们展示的往往是看起来很完美的东西。比如,电视剧里的女主角往往年轻、漂亮,有很好的身材;男主角英俊、潇洒、有气质、有地位;剧情总以圆满的方式结束,有情人终成眷属。尽管这些人物和情节是虚构出来的,生活的实际情况跟它大为不同,但是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逐渐相信这些虚构的生活是能够达到的,虚构的理想人物是能够找到的。

 文化传统也强化完美主义心理,例如,中国有科举制传统,它鼓励人在考场上胜过别人,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迎合教师、学校和考试体制的喜好。因而学生往往表现出怕犯错误,过度循规蹈矩和顺从权威的心态。再如,高考竞争过于激烈,往往能在一分半分上决定人的命运,这也诱导了学生追求细枝末节、一丝不苟的心理。另外,完美主义也有“传染性,”当父母自己是功能障碍型的完美主义者,即使他们并没有对子女采取苛责的教育方式,他们的完美主义行为和信念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

 完美主义是一种相当稳定的心理特征,针对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的心理咨询,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比较合适的心理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森田疗法等。由于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的完美观念和行为往往源于早期生活环境中比较苛刻的外在评价,心理治疗师应该鼓励这样的个体积极与他人和上司沟通,了解他人对自己的真实看法。最重要的,是鼓励和引导个体正确认识完美本身,即,完美只是人们在特定时间、特定情况和特定标准下的一种主观看法,并不存在一种绝对完美的东西或者做法,应该审时度势、根据现实情况修正自己的目标,而不应该抱守某种抽象的形式和标准不放;过度地追求完美,结果却可能是在“抱残守缺,”适得其反。对于那些已经患有较严重的抑郁症、强迫症等的完美主义者,则首先要借助于药物治疗,针对完美主义观念和行为的辅助心理咨询可以在病情减轻时进行。

 完美主义者也可以通过自我干预的方式克服完美主义倾向。以下几个方法对完美主义者会有所帮助:

 (1)有选择地追求完美。完美主义者容许自己在一、两件于他/她而言比较重要的事情上追求完美,而不是泛泛地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求完美。这会大大降低完美主义者的心理负担。例如,一个想在工作中做出完美成绩的人,就不必要求自己在业余活动上也成为高手。

 (2)为自己设定理智的、可达到的目标。许多完美主义者认为给自己制定极高的目标就会迫使自己充分发挥潜力,但是实际上却是给自己设置了障碍。由于目标太高,完美主义者非但没有充分发挥潜力,反而是不断拖延和犹豫,在目标面前止步不前。制定理智的目标,甚至是略低于自己能力的目标,是治疗完美主义的一剂良药。

 (3)培养一、两个无需追求完美的爱好。对这种爱好抱着游戏的心态,放弃对自己做得“好”还是“坏”的评判,不去担心结果、进度、质量、效果等等功利性的东西。“为游戏而游戏”是完美主义者最好的放松。

 (4)学会欣赏错误。完美主义者通常把错误都当成不完美而深恶痛绝,却不知道许多错误是可爱的、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科学家由于错误的操作发现了新物质,艺术家在错误中发现了新的艺术方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当错误出现,自责和悔恨是最没有用处的,应该想到,这个错误说不定能把你带到更好的结果上去。

 完美主义者如果能学会上面的四种方法,他/她就能从完美主义的困扰中解脱出来。没有完美主义的捆绑,生活会变得更开阔、更丰富。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完美主义”仅指功能障碍型的完美主义。我们在生活中还可以发现一些人他们虽有比较高的追求,但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目标,有较强的意志力,不过分怕犯错误或迟疑犹豫,做事能够变通、有效率,不过分关注细节。这类人也会声称自己是追求“完美”的;心理学家们把他们称作“健康的完美主义者。”

 

相关问题

什么是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的标准并不像躯体健康那样具有明显的客观指标。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一个绝...

  • 洛克心管家

  • 微心闻

  • 协和洛克

地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四街11号院2号楼

电话:010-51295656

官网:www.unionluck.com

邮箱:unionluck@unionluck.com

邮编:101111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洛克悠悠网  京ICP备16053627号-2 技术支持:尚品中国